2017年9月,宋代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午门全卷展出。
想要一睹这幅历经900多年沧桑的画卷,常常需要排上数小时的队伍。当人们簇拥在一起共同欣赏这幅珍贵的艺术品时,周莉亚心中不禁涌起一种恍若隔世的遐想:倘若《千里江山图》拥有生命,那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唯有它与那轮永恒的明月,见证了它的创作者与历代传承者的身影,唯有它能够连接起千年前的希望与今日的展卷人。
时光荏苒,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了2022年春晚的舞台,并成为焦点。这时,一部以《只此青绿》为灵感的电影也悄然启动了创作计划。
今年国庆档,电影《只此青绿》终于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在同期上映的10部新片中,《只此青绿》是唯一在豆瓣评分上突破8分的佳作。“即便已经演出了六百多场,但真正能够走进剧院目睹现场演出的人仍然有限,能够在所在城市欣赏到它的观众更是屈指可数。”有观众感慨道。
图片来源:出品方供图
电影《只此青绿》改编自同名舞蹈诗剧,由舞剧原班编导演倾心打造,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演艺)领衔出品。在电影上映前夕,《只此青绿》的导演周莉亚、韩真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她们表示:“那些舞台剧无法触及的地方,包括世界各地,如果我们通过这部电影能够到达,那么这一步就值得我们勇敢地跨出。”
图片来源:出品方供图
“舞台剧不能到达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到达”
在2022年的春晚舞台上,《只此青绿》舞蹈诗剧走入观众们的心田。
它以中国古典色彩为笔,白色的丝绢,靛蓝色的篆刻,赭褐色的石、青灰色的笔、黑灰色的墨⋯⋯这些色彩交织在一起,将宋代文化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这句诗意的字幕,是对《只此青绿》贴切的注解。展卷人穷尽一生,探寻少年画家希孟内心的心愿,在这皓月千里的某一刻,与观众的心灵重叠、相通。
舞台版的《只此青绿》虽美,却难以触及每一个渴望欣赏它的灵魂。电影版的诞生,便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韩真分享了创作电影的初衷:“虽然舞台版深受观众喜爱,但我们始终认为,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理解。”
周莉亚则回忆起了决定拍摄电影时的犹豫与挣扎,但她也表示,中影的全方位保障和团队的共同努力让她和韩真都充满了信心。“那些舞台剧无法触及的地方,包括世界各地,如果我们通过这部电影能够到达,那么这一步就值得我们勇敢地跨出。”
《只此青绿》导演韩真(左)周莉亚(右)图片来源:出品方供图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更加细致地欣赏到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细节。磨石、制笔、制墨、织绢等工序的精湛技艺得到了生动的展现。韩真感慨地说:“最大的困难在于思维的转化。舞台和银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演员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表演方式,以适应镜头的拍摄;导演们则需要与视效公司进行深入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探索如何将舞蹈的柔美与力量在银幕上呈现。
电影后期的制作量之大,超出了韩真和周莉亚的想象。为了让观众感受到中华壮丽山河的美,《只此青绿》电影版运用了三大抽象的写意段落,最后的入画更是在一张赭石色的绢纸上完成。当走过赭石色的绢纸,会留下青绿色的颜料,这些都需要主创人员与视效公司一点点沟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韩真认为:“这是手机端无法呈现出的色彩美感。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美丽的色彩、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怀,都需要一种足够的体量去播放,观众才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包裹感。包括最后画家在入画时涌现出的千里江山的气魄,都非常需要这种包裹感来展现。”
尽管从舞台剧到电影的转变过程充满了挑战与遗憾,但年轻的演员们能够在他们最青春的年华里,将舞姿与美好留在荧幕上,这让韩真和周莉亚觉得所做之事充满了意义。同时,她们惊喜地发现,电影版在呈现上能够突破舞台版的局限,如电影中一个画面参照了蚕织图的设计,将翰林画院的场景具象化,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那份美感。
对于创作者而言,永远不会感到满足。周莉亚常常思考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作品,但她从未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艺术总是留给创作者遗憾的,但这个遗憾也真的是你创作中或者这个作品中的一部分。”她坚定地说。
“绢保八百”,如今我们为何还能看到《千里江山图》?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自问世以来,《只此青绿》已经巡演了六百多场,成为无数观众心中的经典。对于韩真和周莉亚而言,这部作品早已融入了她们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
韩真感慨道:“每个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你不但要创造他,你还要陪伴他成长。”
在谈及《只此青绿》对她们的意义时,韩真认为自己对职业更加认同了。“以前,我热爱舞蹈,觉得那是一种喜欢,一种专业的追求。但现在,我会觉得特别的骄傲,特别值得。因为我在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我的内心会因为这份事业而感到非常充盈。”
图片来源:出品方供图
周莉亚分享了电影创作背后的故事:“我们有三层视角,观众最能够真切感受到的是展卷人的视角。我们通过展卷人的引领,见到了他心目中的希孟。这个契机在于,当我们决定要做《千里江山图》这个题材时,面对这幅画,我们不知道如何下笔,从哪个角度去创作。”
带着这份困惑与探索,她们走进了故宫,见到了少年画家希孟的杰作。她们了解到,《千里江山图》作为一幅绢画,其质保可达800年,但更令人惊奇的是,《千里江山图》历经900多年仍完好无损,其青绿色的矿物质颜料如今依然鲜艳夺目。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幅画作的制作工艺,主创团队请教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专家,并学习了与《千里江山图》相关的绢的制造工艺、笔的制造工艺等。她们还邀请了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亲身体验非遗的制作方式。一位制笔的老师说:“我虽然没什么文化,不会书写也不会绘画,但当我看到这些画家们用我制造的笔绘出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我也仿佛跟着他们走进了那片壮丽的河山。”
那一刻,韩真与周莉亚不由深刻思考着,《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者究竟是谁?是谁让这幅画作在千年后还能与我们相见?她们意识到,画作背后不仅有希孟的才华与努力,还有文博工作者们对《千里江山图》的精心呵护与传承,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跨越千年与我们相见。
电影《只此青绿》以希孟的视角展开,带领观众跨越时空,感受这位天才少年的心路历程。除了希孟的视角,电影还融入了展卷人与青绿两个维度。展卷人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他的存在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千里江山图》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而青绿则象征着画作本身,它见证了创造者与传承者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这三个维度的交织与碰撞,构成了电影《只此青绿》独特的叙事结构。
如希孟所言:“此画以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韩真也感慨地说:“每次电影到最后,展卷人与希孟隔着千年的时空在博物馆对望的那一刻,我都会觉得我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创作电影并非坦途,市场需要一些看似“格格不入”的题材
画卷轻展,时光回溯。
韩真与周莉亚决定将这部舞台剧搬上大银幕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们学习幕后的创作工作,又经过六个月的创排,直到2023年8月,电影《只此青绿》正式开机拍摄。
电影利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让现实与历史的回望交织在一起。周莉亚表示,创作者们无法复刻历史,但可以通过回望历史,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受融入作品中,让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
对于首次登上电影银幕的舞台演员们来说,这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周莉亚回忆道,在拍摄初期,演员们也曾担心自己是否能够适应镜头前的表演方式。但在与电影组深入探讨后,她们得到了电影组负责人的坚定支持,认为舞台剧的演员完全有能力胜任电影表演。
在拍摄现场,韩真与周莉亚经常对演员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再收一点”。由于舞台剧的表演需要放大情绪与肢体动作以吸引观众的目光,而电影则需要更加细腻、内敛的表现方式。因此,演员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演状态,以适应电影镜头的拍摄要求。
图片来源:出品方供图
韩真进一步补充道:“我们的演员们演的更多的是舞台剧,因为舞台剧对于演员的要求非常高。他们不能像电影里那样说‘咔’再来一遍,他们必须一次成功。在长期的演出中,他们的性格都因所演角色而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演出诚然依赖于团队的力量,但一个团队难以同时在世界各地进行巡演。电影却打破了这一限制。电影中的色彩,正是我们中国独有的颜色,它们超越了简单的墨蓝底色,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哲学。”韩真阐述道。
在她看来,电影作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是推广传统文化的绝佳媒介。“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与魅力展现给更多人,并激发更多作品加入这一行列,共同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她也深知这条道路并非坦途。在电影市场化的背景下,更具话题性的题材往往更受关注。但韩真坚信,一些看似“格格不入”的题材,如国庆档期间的《只此青绿》,有人称其为清流,也有人觉得特别,正是这些特别的存在,才构成了电影艺术的百花齐放。
影片的结尾处,展卷人再次凝视《千里江山图》,仿佛穿越时空与希孟的目光交汇。韩真感慨地说:“无论是舞剧还是电影,当我们承担起传承历史馈赠的责任时,总想为这份馈赠增添些什么……虽然我们的作品属于特定类型,但其中不乏令人感到震撼的壮丽元素。尽管它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视效大片,但正是电影院的沉浸式体验,能让观众真正感受到‘独步千载,众星孤月’的千里江山图之美。”
对于电影类型的拓展和传统文化的弘扬,韩真表示:“我相信这两个国家队(即中影和东方演艺)的初衷是希望为电影类型的多样化做出贡献,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傅若清先生也曾多次提到希望拓展电影类型,包括未来的歌舞片等。我们都是怀着祈愿和理想来一步步尝试的,或许,这只是一个开始。”
转载请注明来自语言学习,本文标题:《 对话《只此青绿》导演周莉亚、韩真:创作电影并非坦途,但市场需要一些看似“格格不入”的题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