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主贡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缔约方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我国已全面推动“国家自主贡献”实施,并提前实现了2030年的目标。具体而言,中国的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3年,我国持续推动碳强度下降工作,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了17.9%;森林蓄积量达到了194.93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65亿立方米,已经实现2030年目标。截至2024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2.06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实现了2030年的装机容量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基于国情,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按照《巴黎协定》及去年通过的“阿联酋共识”,在2025年适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通报2035年的国家自主贡献。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生态环境部表示,将积极推动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以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接近5亿吨,成交额297亿元,交易价格呈稳步上升趋势,目前在每吨100元左右波动,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这八大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行业,占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5%左右。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我国正分阶段、有步骤地将这些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覆盖水泥、钢铁、铝冶炼行业的相关工作方案,并征求了各方意见,印发实施了水泥、铝冶炼行业等核算核查指南等4项技术规范,同时也在抓紧编制钢铁行业的核算核查指南。
转载请注明来自语言学习,本文标题:《我国碳强度持续下降 提前实现2030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