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立法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明确政府学校家庭各方责任,专家:这“第一步”很有价值

广州立法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明确政府学校家庭各方责任,专家:这“第一步”很有价值

facai369 2024-11-06 娱乐 676 次浏览 0个评论

极目新闻记者 杨锦英

ee4efb95a946fbf1db1d8725e8f5c1a3_pub_cb2024110519283133240396sy.jpg

11月1日,《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地方性立法,其中明确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的责任,在全国率先回应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怎么预防”“怎么发现”“怎么诊治”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怎么保障”等重点和难点问题。

这一《条例》有何亮点?如何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11月5日,极目新闻记者对谈专家进行解读。

《条例》为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赋权

《条例》发布后,第十四条中提出的“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依法依规对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作出规定”等条文引起关注。

早在2021年,教育部就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明确,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而广州此次施行的《条例》,则在法律层面赋予学校对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进行管理的权力。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中小学生是否应该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是一个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事实上带手机进校园有其益处,例如在突发情况下可以及时联系到家长,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查找复习题等。

“但与此同时,带手机进校园的弊端也很鲜明。”樊秀娣表示,中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弱,加上学习是很辛苦的脑力劳动,而手机提供的内容都是很简单的感官刺激,学生在辛苦的学习之下,更容易寻求手机带来的快乐,对手机形成依赖。在此情况下,如学校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学生和手机隔离之后,慢慢地可以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与同学的交流以及集体活动上,而不是沉湎于虚拟网络中。

因此樊秀娣认为,《条例》对于严控手机进校园的规定有一定意义。但她也提醒,在严控手机进校园的同时,学校也要保证孩子有渠道和家长进行联系,保证他们在出现紧急情况或受到委屈时及时和家长沟通。“例如《条例》十四条同时提到,‘学校应当在公共区域设置公用电话供中小学生应急联系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就很有必要。”

家校社协作保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已有生动实践

《条例》的另一亮点在于,除了对学校、家长,还对政府部门及各社会单位提出了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明确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的责任,家校社三方共同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条例》第二十条提出,各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心理社工人才队伍、心理志愿服务队伍、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心理治疗队伍的建设,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情感支持等专业社工或者志愿服务,及时处置本区域内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这也意味着,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动员范围,从家校拓展到了整个社会,而这样的实践,在广州基层已经展开。

今年11月1日,黄埔区黄埔街道联同辖内丰乐初级中学、港湾中学等7所中小学全面铺开“同心小树洞”信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计划,并组建一支近60人专业心理健康关爱志愿服务队,帮助更多的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扰。

d515f2f428ad8f695925d05115bf9ae3_pub_cb202411051835090062468xty.jpg黄埔街道“同心小树洞”收到的来信及社工回信(受访者提供)

黄埔街道办工作人员王女士(化姓)向记者介绍,这一活动从今年5月开始在辖区一所小学试点,设置了一个“小树洞信箱”,从5月到9月共收到了94封来信。其中不少学生在信中述说了他们的苦恼,例如被家长责打、和同学关系不和等。

“给我们的感觉是,小学生心里很多问题不敢跟家长和老师说,但敢于跟小树洞信箱说。”王女士介绍,收到来信后,黄埔街道办社工部门会组织志愿者给孩子们回信。“我们的志愿者都是经过筛选的,其中有从事心理咨询的、家庭教育的、公益项目的……最近,我们还和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将有11位心理学研究生加入我们的回信团队。”

王女士表示,经过前期试点,他们感到,通信确实可以帮助小朋友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便于今年11月正式在辖区铺开该活动。选择这个日子,也是为了呼应《条例》的正式施行。

目前,“同心小树洞”团队有40多名志愿者成员,他们分为7组,分别负责一所学校。同时,他们会将小朋友的来信按其反映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专信专回”,特殊案例则成立专门团队进行跟踪处理,直至陪伴小朋友走出困境。“我们希望,通过专业经验,可以帮到出现问题的家庭和小朋友。”王女士说。

专家:《条例》落实才能真正彰显价值

作为首部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地方性立法,《条例》在全国率先回应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怎么预防”“怎么发现”“怎么诊治”,以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怎么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这部新鲜出炉的法规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怎样的借鉴?

樊秀娣认为,《条例》的设置,意在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规范,广州迈出的这“第一步”很有价值,也再次向全社会呼吁,共同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但能否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则要看《条例》落地后是否切实发挥作用。樊秀娣认为,《条例》中提到的保障措施,要实际告知到中小学生群体中,让他们知道背后有法规保障,有关爱他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敢于向成年人敞开心扉诉说心理问题,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

樊秀娣特别关注到《条例》第八条提到的,“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公告二十四小时中小学生心理援助服务热线电话,会同市卫生健康部门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向有需要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服务。”她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中小学生求助的渠道,但前提是热线能保持24小时畅通,且第三方切实介入,跟踪求助人解决他们的问题。“让孩子们人人都知道有寻求帮助的途径,并且真正感受到问题被解决,他们才会有信心感到自己被保护,我们的法规才算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她说。

转载请注明来自语言学习,本文标题:《广州立法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明确政府学校家庭各方责任,专家:这“第一步”很有价值》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