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利差损已经成为寿险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减低寿险机构在负债端的压力,监管针对保司的渠道端和产品端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渠道端,实行“报行合一”,对银保渠道、经代渠道的佣金进行约束;在产品端,下调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停止销售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普通型保险产品。
如今时间来到10月中旬,人身险产品的调整也即将接近尾声。调整后,哪类产品将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保险业又该如何从通过产品创新和调整去实现高质量发展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到友邦人寿产品部负责人陈恒。其表示,此次预定利率下调后,预计保险产品将从单纯比拼保证型收益的时代转向“低保证+高浮动”的设计形态,从产品类型来看,分红险甚至是投连险或将获得更多的份额。
“拼”保证型收益的时代将远去,分红险、投连险市场份额有望扩大
8月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5%执行;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普通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
此外,《通知》要求,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0%执行;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1.5%执行;最低保证利率超过上限的万能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
此后,市场上关于预定利率下调后保险产品的走向充满了猜测。“2023年,保险行业已经自发下调过一轮预定利率,幅度与此次一样,也是50个基点。彼时保险产品对比同期的储蓄及其他理财产品,仍有一定利差优势,因此去年8月份至今,保险市场仍主要聚焦于增额终身寿产品,主打的还是保险产品长期的保证收益。”陈恒认为,此次预定利率再次下调50个基点后,收益保证型的保险产品相较于其他储蓄、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将有所削弱,这也意味着对保证型保险产品的需求将会相应减少。
陈恒预计,此次预定利率下调后,保险产品单纯比拼保证型收益的时代会“逐渐远去”,产品将更多转向“低保证+高浮动”的设计形态,分红险、投连险将会逐渐获得更多的份额。陈恒指出,“这类产品能更好地适应低利率环境,同时满足消费者对长期保障和潜在增值的需求。”
据陈恒介绍,9月,友邦人寿已完成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切换工作,平稳过渡至新的预定利率要求下的产品体系。“随着产品预定利率的下调,我们的产品策略和布局也随之调整。”陈恒表示,首先,产品类型需要更加多元化,更多转向分红险,甚至是投连险等新型产品;其次,我们也会强化产品整体配置的概念,突出产品功能属性,例如养老、传承等;再者,产品将更多地与服务生态结合,组成一体化地产品解决方案。
此外,友邦人寿也将继续对保障型产品“精耕细作”,在重疾类产品和医疗类产品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其将结合国家医保改革、个人税优健康险等利好政策,开发相应的健康保障产品,给予客户更多选择优质健康管理资源,更好保持健康状态的方案建议等。
保司要结合自身优势,深耕擅长的细分领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除却下调产品利率,防范利差损外,国家对于保险业的发展也给出了新的方向。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通过十条内容对中国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了“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三条主线,并对行业发展提出了切实的目标和方向。
在产品端,《意见》提出规范保险产品设计和利益相关方权利义务,研究完善与风险挂钩的保单兑付机制。鼓励开发适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产品和专属产品。丰富与银发经济相适应的保险产品、服务和保险资金支持方式。依法合规促进保险业与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
“从产品角度出发,产品不光是表面的开发和销售工作,其背后需要有一套系统管理的能力。”陈恒举例介绍,在医疗险理赔方面,如何与医院走通支付端、如何设置预授权、如何进行理赔控费,在财富储蓄产品方面,如何在防范利差损风险的同时,提升产品收益预期和功能性、成长性,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都极其考验保险公司的能力,但这也是保险公司的本源,只有在“台下练好基本功”,才能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取得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因此,陈恒认为,高质量发展的保险行业,其产品策略不可能是盲目或“朝令夕改”的,而应该是全面整体考量。好的保险产品亦是如此,其不仅要考虑将长期储蓄与保障功能相结合,引导客户从财富型储蓄逐渐向功能型储蓄过渡,还要在康养规划、子女教育等典型场景中,将原本较为单一的资产配置、资产传承、强制储蓄等储蓄理念进行功能型地延伸,在产品责任或产品组合中加入风险保障元素。此外,产品还需要更好地链接健管、康养等服务资源,形成足够丰富多元的服务生态圈。
“产品策略整体目标,并不是简单开发一款分红与保障相结合的产品,而是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管理能力。”陈恒表示,不同保险公司可以寻找到自身的长处,能够有自己的坚持和擅长的产品领域,在细分市场赢得各自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