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假日里,尽管常听到经济紧张的讨论,各大景点却依旧人潮涌动,人们乐此不疲地涌入人海中观览,不禁让人疑问,那些关于人口减少的说法是否真的站得住脚。难道说,还有大量未登记在册的人口悄然出行?
兵马俑,这一沉睡了两千年的历史见证者,恐怕未曾预料到自己在新时代还需“加班”,而且是夜以继日地迎接络绎不绝的游客。今年的旅游热潮尤为显著,兵马俑似乎也难逃这波人流高峰的“加班命运”。
就拿10月3日来说,兵马俑景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客流量高峰,尽管其日承载上限为6.5万人,但在当晚7时,仍有超过1万名游客聚集在入口处,期盼着能一睹古迹风采。鉴于此情此景,景区管理方出于人性化考虑,破例加开了夜场,这也是兵马俑45年来第二次晚间开放,足见游客们的热情高涨。
兵马俑或许在心底默默计算着,若非被发掘,何至于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还得“领三倍工资加班”。然而,如此拥挤的游览环境,对于身材矮小的游客而言,别说深入探究兵马俑背后的历史文化,就连兵马俑的真容都难以窥见,这样的旅行体验岂不是自欺欺人?
有趣的是,有人以秦始皇的口吻打趣道:每张门票120元,面对上万游客的夜间加场,轻轻松松收入百万,这笔额外的收入足以支付小兵们丰厚的加班费,事后还能享受美食,实在划算。
网络上,也有声音指出,兵马俑的人流拥堵现象并非近年独有,十年前乃至更早,同样人满为患。至于外界热议的人口减少趋势,在这人山人海的景象中似乎找不到实证。
一位2017年夏季到访西安的游客分享了自己的经历,选择在7月初,即暑假刚开始时出行,避开了最拥挤的时段,体验颇为舒适。他建议,避开假期高峰,选择淡季出游,不仅人少清静,更能真正享受旅行的乐趣,而非“花钱受罪”。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兵马俑作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其吸引力依旧不减,而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游客体验,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语言学习,本文标题:《兵马俑“上夜班”,为景区灵活服务打了个样 国庆人潮见证旅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