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罗家营海域盐滩上的千亩盐田进入了收获季,捞盐机械和转运车在轰鸣声中将一车车海盐从结晶池中捞出堆成盐垛。11月3日是正式出盐的日子,这里不仅是青岛盐田晒盐历史的最后一块保留地,也承载着青岛海盐的历史。为了传承这份历史,此次“捞盐”还配合旁边的青岛海盐博物馆为前来研学参观的游客们送上了一场厚重的青岛海盐历史课。
走进盐场,盐工们正在忙碌。专用的捞盐机械将盐送进车斗里,四台转运车不停歇地运送大颗粒盐。东风盐场负责人徐奎鹏表示,收大颗粒盐的机械和驾驶员是从潍坊盐场借调过来的,因为现在盐场规模小,不值得养机械和人工。每年到了捞盐季节都会从外地调设备。
捞盐的机械从内到外依次转圈运行,而结晶池边角的位置由盐工们将盐往内堆积。这种捞盐方式是多年来总结出的经验,盐工们先给捞盐机械开辟一条道,机械进场后由内而外地运行,方便转运车辆工作。今年东风盐场有7个结晶池的大颗粒盐要收获,总产量超过6000吨,每个结晶池产量超过800吨。目前东风盐场只生产大颗粒盐,不再生产可供人们食用的精盐。
在捞盐机械工作的同时,盐工们已经给旁边的一个结晶池放干了水,露出了白花花的大盐粒子,提前准备明天的捞盐工作。整个捞盐期大约一个星期。选择在这个季节捞盐是因为此时结晶池里的盐度最高,达到了可以收获的标准,同时这个季节降水少,避免因降水造成的损失。
看着一车车大颗粒盐从结晶池中运出,通过传送带堆成盐垛,徐奎鹏骑着电动自行车忙得不可开交。他生怕第一天工人们不熟练,出现问题。盐垛的堆砌需要真功夫,老工人会先用脚踩实再用木锨拍实,防止盐垛滑塌。
除了这7个结晶池,其他盐田都是为它们服务的。纳潮、制卤、结晶、捞盐是晒盐的四个基本环节。在每个环节都需要高度紧张,例如纳潮时关注海水水质,制卤时监测波美度,结晶时防止降水破坏盐的产出。
21世纪初,盐企转型,盐田面积减少,原盐产量随之减少。如今,整个青岛盐区仅余东风盐场三工区这千亩盐田。为了留住青岛制盐历史,传承古法制盐工艺,依托东风盐场三工区,青岛海盐博物馆于2023年9月开门纳客。进入捞盐季后,博物馆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户外研学课程,让参与者深入了解海盐的生产过程,感受海盐文化的独特魅力。未来,青岛海盐博物馆将继续提升教育功能和服务水平,推动海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语言学习,本文标题:《青岛千亩盐田进入收获季 机器轰鸣日捞盐800余吨》